来源:发布时间:2022-10-24阅读次数:31
本文为郭熙铜教授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发言的主要内容
郭熙铜,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老龄化和慢性病等问题是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现实背景,特别是在上述背景下如何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理念是乡村社区面临的重要挑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力量,促进个体自我健康管理效能,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以数字技术提高优质健康服务可及性,缩小城乡医疗资源鸿沟
在线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通过数字技术的介入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各个国家都面临不同级别医疗服务力量协同困难,资源调配困难等问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医疗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远程医疗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从充裕地区向匮乏地区流动,促进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医生和医疗服务不足地区的病人之间的医疗咨询,可有效缓解区域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二) 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卫生服务效率的提升
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来看,数字技术的介入缩小了不同服务方的服务能力差距,例如加拿大政府建立了国家健康数据平台以整合多区域的公共卫生数据,打通不同层级间的数据屏障,通过建立国家级数据平台,实现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数据、电子病历、实验数据等数据的共享,为基层卫生服务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 以数字技术提高健康管理效能,落实预防为主的全民健康理念
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为数字化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糖尿病患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健康管理能较好的实现生活方式改善,进而提高糖尿病管理效果。移动健康服务通过加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行为,改善其健康状况,从根本上提升了慢性病的长期管理效果。经济价值方面,移动健康服务的使用能减少患者线下就诊次数和就医费用,从而节约医疗资源。
(一)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化辅助工具,居家、社区及区域医联体之间缺乏有效防治联动机制,各参与方间信息不互通、数据不共享,使得各参与方无法进行有效协作,进而导致现有的健康管理模式难以形成一个连续的健康管理模式。基于社区服务场景,提高各个参与方相关技术的普及程度将有助于改善健康服务效果。
(二) 通过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基层医疗服务数字化
建立可实施、易操作的重大疾病早期发现和筛查系统;基于数字化服务帮助医疗资源较为紧缺地区建立易接受的居民慢性病自我管理体系。同时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形下,基层服务的数字化为快速防治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的区域提供高效的组织运行模式。
(三) 立足乡村社区资源,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基层家庭医生服务是保障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为乡村居民提供持续、稳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在社区家庭医生的协助下,患者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实现监测、用药学习、膳食运动等健康管理目标,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能。
(四) 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个人、家庭、社区多方参与的服务体系
居民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难以为其提供专业性护理服务。同事无法主动预防健康风险、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互联网平台由于具有即时性,为集成多方资源、帮助家庭医生实时指导居民进行护理管理、风险防护及预防以及自我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