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文化重塑、活力再造——乡村振兴之人居环境要素的空间重构策略

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99

图片1.png

本文为胡仁茂院长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

发言的主要内容

胡仁茂,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境建筑设计院院长、博士,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委员

 

图片2.png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着乡村的
“要素—结构—功能”的演变和乡村空间重构,对乡村人居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乡村人居环境的生态、生产、生活和文化各要素和功能也不断发生演化和变异。乡村人居环境要素在乡村规划设计中需要进行深入的“在地性”、“在效性”、“在时性”研究和乡村空间重构。

一、乡村人居环境现状困境

乡村建设是复杂艰难的,不仅在于经济和技术,更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混乱和理解上的误区。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导致“千村一面”;粗放的“一村一品”政策,导致品位低下;一味追求时髦,导致乡村不可持续发展等等,是当今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图片2.png

二、“在地性”乡村物质环境要素的空间重构

(一)乡村生态的空间重构

乡村规划需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重构乡村生态空间,关键在于处理好“人—生态”关系,实现生态宜居振兴目标。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基于不同尺度识别生态空间的组织要素,建构乡村生态空间结构框架,复原乡村生态肌理,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空间格局。强化生态安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复垦计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重建生态平衡。

(二)乡村产业的空间重构

重构乡村产业空间要突破传统发展思维,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重构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融合乡村现代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动力;结合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挖掘和组织文旅产业和特色服务业。同时引导本地农户(剩余劳动力)从事服务型行业,共同推动多元现代产业空间的优化重构。

(三)乡村交通的空间重构

乡村道路交通规划要结合乡村的空间结构、肌理进行系统规划,尤其是古村和文旅性村庄,更要处理好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农业产业交通与乡村旅游交通的关系。

(四)乡村结构的空间重构

乡村结构是聚落的空间架构,乡村肌理是构成聚落的各元素在空间上的拓扑关系,标志着一种有限联系的、开放的、多孔的、互相之间紧密相连的脉络。

(五)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重构

乡村公共空间体系重构的基点是保障村民的权益与主体性,其价值主体是当地村民。重构的目标:一是要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的政治、社会与文化价值;二是强调乡村公共空间公平性的资源观;三是强调民主的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价值观。重构内容包括功能重构、环境重构、布局重构。

(六)乡村景观的空间重构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遵循生态性原则,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尊重乡村原始生态环境,致力于维护山水林田乡村生态格局,保护自然山水和乡村人文环境景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塑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景观意象。

(七)乡村建筑与风貌的空间重构

乡村建筑规划要注重乡村的结构、肌理、朝向、日照、视廊等,加强现代技术、设施应用和居住生活方式的研究;乡村建筑风貌要统一规划设计,以提升乡村建筑的美感

(八)乡村基础设施的空间重构

基础设施的更新与重构是乡村人居品质保障的基础,结合景观进行必要的外观美化设计

三、“在意性”乡村文化要素的空间重构

(一)乡村文化重构

乡村文化重构具有动态性特征,表现在乡土文化重构、“文、人”一体化、文化“基因、事项、空间”有机共生三方面。形成“整合—展示”与“吸纳—融合”的动态演变路径。人是乡村文化系统的创造主体和最终载体,需要“文化”与“人”有机统一起来。

(二)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策略

乡村文化的空间重构是乡村文化的空间再现、传承与发展,其核心要点是本真性、活态性和系统保护性,主要分为:1)文化空间本真性重构2)文化空间活态性重构3) 文化“基因—事项—空间”的系统性保护与发展。

四、“在效性”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

(一)有序运作机制的建构

村落规划设计之制定各专项的目标或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提出建设、维护或发展方案,同时要严格遵守法规政策日常性监督维护信息反馈,要结合前中期的制定 、执行形成循环运作机制

(二)制定高效的公共政策

乡村规划设计的管理和实施阶段可以通过某些公共政策的执行滋润利益团体的合作关系,构筑协调统一的运作环境,从而达到建设的经济效益、杜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三)引导健康活力的行为

乡村建设,既是塑造空间形态,又能引导健康多样的生活,为村民的劳动生活、消费生活、精神生活、交往等各项活动提供支持。

(四)强化社区公共意识

社会观念与现代意识形态构建和谐乡村社区的主导意识。乡村社会强烈的亲缘和地缘关系,有利于现代杜区意识的引导。

五、“在时性”的要素更新与空间重构

(一)新型发展要素嵌入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引导了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加快了村庄的现代化进程。新型发展要素,尤其是生产性要素的嵌入,如信息化、电商、绿色、新能源技术等不仅带来乡村产业和就业的影响,更会变革乡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人口回流和外来人口导入

人口回流和外来人口导入是乡村生产力发展的人口要素表现,随着区域和乡村扶持政策的实施和新发展要素的投入,发展要素在区域间的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和空间分布格局也逐渐变化,必将导致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的空间再次重构。

六、结语

乡村人居环境要素的空间重构是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的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乡村重构应基于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统筹产业培育与人居环境建设、服务均等与社会发展主体能力提升、生态保育与文化传承,促进乡村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编辑:杨晟

校对:毕郁、王清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