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54
![]() |
本文为周政旭老师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
发言的主要内容
周政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政府为消除贫困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大量贫困村民在短时间内集中搬迁到安置社区,这项举措为全球的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后搬迁时代,构建移民与安置社区的稳定连接对于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既定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地方依恋则与人地关系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通过对G省5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展了地方依恋研究,发现不同搬迁模式下移民的地方依恋存在显著差异。社区支持所包含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交往、经济因素、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显著影响了地方依恋的构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和一些搬迁因素也对地方依恋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从合理选择移民方式、提供物质和情感保障、构建综合的社区支持三方面的提供政策建议,希望从地方依恋角度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研究选择的5个样本社区位于G省中西部的C市(图1),并于2020年1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共随机发放340份问卷,有效问卷324份。依据G省搬迁安置的实际情况,将安置点分为村庄安置、集镇安置和县城安置三种类型。
图1 五个样本社区的空间分布
(二)研究方法
指标度量:地方依恋主要借鉴了较为广泛使用的二维量表,从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维度设计7个问题,并运用李克特5分量表来衡量受访者的感受,从1分(不同意)到5分(非常同意)。
社区支持主要依据过往研究中影响地方依恋的社会经济与空间环境因素,设计16个问题了解移民的社区支持评价,并运用李克特5分量表进行测量,从1分(非常不满意)到5分(非常满意)。最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基础设施、社会交往、经济因素、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五方面对社区支持进行解释。
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数据用于描述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家庭成员、教育程度等。同时对搬迁和贫困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包括搬迁时长、搬迁距离、收入来源和收入变化等。
数据分析:运用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搬迁模式地方依恋建构水平的差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社区支持的不同方面。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搬迁模式下的影响因素差异。
二、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就个人社会经济特征而言,受访者中男性和35-49岁年龄段占比较高,少数民族占比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已婚比例较高,多数家庭成员5人以上,搬迁前习惯很多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搬迁距离在16-35公里的受访者最多。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迁入新社区的时间超过一年,多数人全年生活在社区中。部分家庭搬迁前后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共同生活的世代数量发生了变化。搬迁后与农业相关的从业者显著减少,转变为在本地的其他行业工作或外出谋生。
就地方依恋而言(表1),地方依赖维度的新社区适合居住(4.278)均值最高,其次是地方认同维度的认为自己是新社区一份子(4.216),说明移民对新社区的物质条件适应和身份转换基本实现。得分较低的为在新社区是否感到骄傲(3.719)和能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3.806),表明物质和心理适应还有待发展。
(二)不同搬迁模式下的地方依恋
表2显示村庄、集镇、县城安置三种模式下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的均值都在4分左右,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地方依恋和地方依赖的得分排序均为县城安置>村庄安置>集镇安置。地方认同为村庄安置>县城安置>集镇安置。对这一结果进行ANOVA分析,结果显示地方依恋组内均数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F=3.418,P=0.034),认为三种搬迁模式的地方依恋存在差异。
(三)社区支持因子分析
对社区支持进行因子分析,模型(KMO=0.831,P=0.000)具有良好信度和结构效度。利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方法提取到5个特征根均大于等于1.0的因子,累积方差为63.735%(表3),可以概括为基础设施、社会交往、经济因素、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
(四)社区支持、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地方依恋的关系
全样本模型结果表明,社区支持的五个方面对地方依恋均有显著影响(表4)。其中,外部环境因素对移民地方依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基础设施>社会交往>经济因素>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也对地方依恋存在正向影响,说明适应程度更高的移民更容易建构新社区的地方依恋。
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中(表4),搬迁距离与地方依恋显著正相关。搬迁过程中生计模式的改变会影响搬迁后的地方依恋,本地务农人员就比在本地其他行业谋生和外出打工的群体更难产生地方依恋。共同生活世代变多的家庭有更高的地方依恋,搬迁时间和居住时长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地方依恋。搬迁时间半年至一年的移民地方依恋水平更高。
(五)不同搬迁模式下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差异
本文选择地方依恋均值高、搬迁实施差异最为明显的村庄安置和县城安置进行对比分析(表4)。
关于村庄安置,社区支持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个人社会经济特征无显著影响。在县城安置中,具有显著影响的社区支持因素依次为基础设施>经济因素>社会交往>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中搬迁距离、搬迁前生计方式、共同生活世代增多、搬迁时间对地方依恋有正向影响,每年居住3-9个月移民的地方依恋水平显著低于居住时间在3个月内的。
三、讨论
(一)不同安置模式下移民地方依恋的差异
县城安置的地方依恋水平最高,村庄安置次之,集镇安置最差。县城安置地方依恋水平最高是因为县城内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更好,公共服务设施也更丰富便利。村庄安置的地方依恋水平也较高是因为移民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生计模式基本不变,受到的冲击最小,在地方认同维度的水平较高。
(二)社区支持对移民地方依恋的影响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基础设施对地方依恋的建立最为重要。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与学校、医疗等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是移民搬迁后最关切的因素,对家庭后续的发展和保障至关重要。其次,社会交往对地方依恋也有积极影响,和睦的邻里关系、稳定的社会网络是扶贫搬迁后续生活的重要基础。经济因素包括改善就业条件、降低生活压力,尤其对失地的集镇安置和县城安置移民,改善经济条件能够降低返贫风险,从而提升生活满意度,增强对安置社区的依恋。居住环境是生活改善的基础条件,良好的房屋质量和室内环境也有利于移民在新社区的融入。生活习俗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移民难以适应,从而影响移民在新社区的地方依恋。
(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对移民地方依恋的影响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加强对搬迁家庭生计和家庭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关注,能够有针对性的促进安置社区的建设发展。个人因素中搬迁距离、生计模式、家庭结构、居住时间对地方依恋有一定影响。相比本地务农的移民,在本地以其他行业谋生或外出打工的移民在生计模式变化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家庭中共同生活代际的增多表明家庭得到新发展,从而对移民产生了积极的发展。
(四)不同搬迁模式下地方依恋影响因素的差异
村庄安置中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对地方依恋的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原因是社会网络和生活习俗变化相对较小,还可以从事原本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经济因素的变化也不明显,而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在政策刺激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县城安置导致移民原有的物质基础、生计模式和生活空间等均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网络和生活习俗都受到环境的冲击。基础设施改善和经济因素所带来的正向影响促进了移民适应,提高了移民生活质量,更容易对新社区建立依赖。
四、结论
搬迁前合理选择搬迁模式。大量研究认为城市化是摆脱贫困的最佳方法,但远距离搬迁会导致满意度较低、生活品质下降、次生贫困等问题。从地方依恋的角度发现县城安置有利于移民的后续情感构建,在条件适宜情况下优先选择县城安置。
结合移民个人情况考虑后续的生活情感保障。针对生计模式转变大、生活压力大以及生活状态不能适应的家庭投入更多帮助,度过搬迁后的适应阶段。
加大社区支持力度。社区支持与搬迁政策紧密相关,针对不同安置模式有侧重的进行支持政策制定,能够促进地方依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