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104
川西林盘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2009~2019)——以成都崇州市为例
![]() |
本文为吴潇老师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
发言的主要内容
吴潇,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委员
![]() |
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领农村地区发展,对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深远。要使乡村更具活力、保持传统特色、实现永续发展,就要从科学的角度把握区域差异,探寻适宜本土的发展方式。
川西平原上农户或三五成群,或十余户地靠水、田而聚集,由林木环绕,形如绿岛,这种川西农村的独特聚居形式,称为“林盘”。林盘作为川西平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承载文化的重要符号,具有极高的生态与文化价值。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扩张、农业转型、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川西林盘作为四川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数量急剧减少的问题亟需解决。
崇州市位于成都西侧,气候温润,水网发达,自古以来即为川西平原的“天府粮仓”,承载着川西农耕文明;地貌类型丰富,西部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林盘的规模、形态、构成要素较多,是林盘聚集的一片沃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代表性。近年在城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林盘衰落现象明显,变化显著。针对2009~2019年间崇州市林盘格局的变化,利用GIS、RS技术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林盘变化情况以及引发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各项政策剖析引发变化的原因,以期为林盘聚落的保护提供合理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1)由于市中心扩张,其林盘数量与核密度减小明显,其他乡镇林盘面积均有减少;研究区内部分乡镇林盘核密度有所增加。(2)林盘多呈聚集分布,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市中心周边乡镇林盘更趋于离散。(3)引起林盘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距市中心距离、固定资产投资、高程、耕地资源、人口数量、坡度、距主要道路距离;其中距市中心距离、固定资产投资、耕地资源与林盘变化呈正相关;高程、坡度、距主要道路距离、人口数量与林盘变化呈负相关。(4)研究期内林盘的变化,与新农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外来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关联,如燎原、怀远镇由于新农村综合体、特色镇等的建设导致林盘密度增大。(5)相较之下,距离主要道路越远、人口越多、有区位优势的区域,林盘越趋于稳定不易发生改变。
基于此,针对林盘聚落保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林盘的实体保护,注重其空间与功能的完整性,重点关注市中心周边地带林盘风貌的控制,注重距市中心及主要道路有一定距离林盘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做好林盘的文化价值转化;二是林盘的空间升级,注入现代理念,通过“互联网+”等的普及提升林盘居民的生活品质,减少人口流失,打造现代化有魅力的乡村空间;三是健全制度保障,将科学规划贯穿始终,制定或细化相关规范性文件,以特色产业提质、生态修复、监督保障等为着力点,建立林盘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简言之,林盘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与我国村庄变迁趋势相符合,只有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才能实现乡村功能的最大化发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价值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