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基于多源数据的传统村落文化认知和评价

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18






 

本文为殷敏老师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发言的主要内容

殷敏,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期较早,拥有诸多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的村落。我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见证了社会制度和地域文化的变迁。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空间研究逐步向更宽泛更综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相关研究是人文地理的层面的主要趋势。


 “文化”这一概念,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的现象化和现实化,表达了特定区域内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长久而亲密的关系。他源于个人和社会的创造力,可以表现为有形存在的实物,也可能是无形的生活方式或者文化习俗。传统村落的文化认知则因为其历史悠久和独特人文而更加复杂和多元。

一、基于公共参与模式的文化感知研究路径

了能够精准分析和把握客家传统村落的文化发展,本次研究试图推动公共意见的参与模式为村落文化建设环境寻求创新性的解释和更普遍的理解,以便更好的管理文化遗产和识别具有历史意义的区域自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公众参与的模式与机制逐渐完善,公共参与力度逐渐加大。公共参与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参与的方式也逐渐从被动模式转换为主动模式。目前,除了传统调研方式,社会媒体或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已被许多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学者公认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它使得不同攸关方之间的各种接触和交叉对话成为可能


 

研究借助新媒体平台信息来关注具有集体记忆或者地方认同的物质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形态,以及人们对遗产构建的定义或景观感知等方面内容,从而识别人们的对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的共同定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微博话题的文本数据来观察无差别对象对古村落文化感知情况和通过马蜂窝游记的标记和评价来做游客的针对性的文化信息收集,从众多用户对包括文化遗产、游览景观、城市生活等描述中获取关键性词汇,筛选出具有文化认知意义的词语并且认可这些名词的提及频率与公众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偏好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二、传统村落文化要素评价

地方文化的认知和价值研究,需要通过指标是用来衡量名城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能力。研究通过普遍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针对案例地进行要素赋值和分析,以期得出保护的重点和偏重。建立文化要素适应性评价体系是指根据表现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评价,并结合传统村落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上述要素进行指标化

 

确定具体指标的时候,研究倾向于可以将针对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文化形态系统分别评价,然后结合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结论和讨论

最终可以发现可以发现传统村落的文化认知是一个多元复杂系统。闽西范围的文化体系相对成熟,客家先民在经过历史上的多次迁徙之后逐渐建立了诸多客家聚居地,形成了多层次的文化叠加。文化融合并适应发展之后通过一系列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表现,给予公众较为完整的认知意象,公众再通过社交平台和反馈使得文化体系研究更具有科学性。从上述文化形态的认知评价中,可以总结传村落的文化的复杂性和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即是其文化价值的外在体现,而目前此类研究需要更加普适和现实的办法和路径。通过公众参与网络大数据挖掘等方法和技术路线,提取具有大样本意义的文化认知评析信息,多源数据可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村落历史记忆的保护和维护他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在认知基础上,建立一定深度的评价体系,以为保护提出策略依据,对于文化保护和更新提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