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澜沧江-梅里雪山”垂直地带传统聚落空间适应性分析

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162





 


 

本文为李睿达老师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

发言的主要内容

李睿达,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澜沧江-梅里雪山”是横断山区地形条件最为复杂的区域,在该区域生活的山地民族建造的传统聚落是其发展的历史源头与根据地,是不同时期人们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构成的生产生活居所,其规模、布局、肌理、结构等形态特征是该区域自然规律和经济文化在物质空间上的体现,也是地域性景观与文脉价值的集中载体。(图1

 


 

一、传统聚落空间适应性的内容

传统聚落空间适应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聚落选址特征。包含地形、坡度、坡向等。

2)聚落形态解析。聚落形态呈现带状、团状、带状倾向团状等。

3)聚落生计空间。包含牧场、农田、林地等。

 

 

二、传统聚落选址特征

聚落选址特征表现出山地立体特征。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3个主要因子对研究区10个乡镇60个村委会600个聚落样本进行选址分析。将聚落选址分为4种类型,高半山聚落、中半山聚落、干热河谷聚落以及暖湿河谷聚落进行区分。对统计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聚落选址与8个变量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表1


      

1)高半山聚落平均海拔为2940.48米,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金沙江流域、支巴洛河流域、澜沧江流域上中游的高半山区。(图2 


 

2)中半山区平均海拔为2424.79米,典型聚落主要分布在支巴洛河流域霞若乡、澜沧江流域中游和金沙江流域中下游的山区,并以适应山地环境的藏族、傈僳族聚落为主。(图3


 

 

3)干热河谷地区聚落平均海拔为2153.39米,降雨量小,气温高,体现了干燥炎热的气候特征,以本区澜沧江上中游、金沙江中下游和支巴洛河下游河谷为代表区,并以藏族为主体民族。(图4


 

 

 

 

4暖湿河谷区海拔最低,平均海拔为2128.59米。分布较为典型的区域包括澜沧江南端流域燕门乡、巴迪乡和叶枝镇,总体气候温暖,光热和水汽充足。(图5


 

二、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根据最近邻指数、斑块密度、分形维数等指数计算得出聚落呈现分散布局的形态,结合数据分析得出聚落呈现三种类型:团状、带状倾向的团状、带状三种类型。

1)河谷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可耕作农田较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因此该地区聚落形态较为集中,呈现带状的形态特征。

2)中半山沿澜沧江一带作为河谷地区与高寒地区的分水岭,其环境特性优于河谷、高寒两区,一方面气候相对湿润,另一方面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因此该地区聚落形态相对集中,呈现出带状倾向的团状形态。

3)高寒地区气候寒冷,适合耕种的粮食作物较少,由于耕地稀缺,居民较为稀少,且受地形限制较大,因此该地区传统聚落形态较为分散,呈现团状的空间形态。

三、聚落生计空间特征

从干热河谷地区到高寒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带来生计模式分异,干热河谷可种植玉米、小麦等;中半山地区与河谷地区生计差异较小,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葡萄;高寒山区的传统生计方式以牧为主,牦牛养殖相对其他地区较多,主要种植耐寒性作物(青稞),其靠近水草丰茂的高山牧场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森林。 

 

 

四、聚落空间适应性结论

传统的聚落形态研究势必将要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的空间优劣势分析进一步关联。在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讨论的主要工作建议为:

1)在山地纵横、生态脆弱的自然环境中,藏族聚落因地制宜地形成了与山体垂直分布特点相呼应的山地聚落空间格局,聚落的空间特征受地理环境影响呈现不同形态的模式。

2)在传统生态文化观念中,为了保护自然生态,藏族人形成了悠久的聚落营建史;因而有待进一步将每个村寨保护的生态、神山、森林和水系进行整合分析。

3)受限从宏观层面界定区域聚居高寒山区、中半山和河谷地区的村落样本,并且通过聚类样本分析复杂地理单元中的垂直分异特性,在此基础上,有待进一步选择典型案例,从地理单元生计与聚落空间构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较为详细的比较研究,解析空间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