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粮食生产“大托管”模式引导下的多村整合规划研究

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24





 

本文为杨晟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发言的主要内容

杨晟,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安徽省淮南市的农业“大托管”模式以规模化生产为发展基础,通过农田整治引导乡村区域联合发展,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多村空间整合优化的可能性,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多村整合规划的意义和实现路径,深入讨论了多村联合规划的优势和可行性,为乡村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粮食生产“大托管”模式给乡村规划带来的机遇

(一)实现多个乡村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乡村基数大,大多数村庄自身缺乏特点和发展机遇,普遍都面临着产业单一、资源有限等问题。这就导致大量的乡村规划、设计和建设往往难以实现对村庄的全面和持续的提升。

(二)经济水平提升重塑乡村空间格局

随着乡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的递增,乡村居民对乡村规划和建设需求的意愿在逐渐降低,农业生产需求的关注度逐渐被交往生活等其他需求取代。乡村居民对于乡村规划的关注重点从生产环境转向了生活环境。

(三)丰富了乡村地区的产业规划内容

粮食生产“大托管”模式实现了乡村居民离土不离乡的生产模式,乡村居民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将土地的粮食种植委托给种粮大户,乡村居民可以参与第二、三产业的乡村生产活动。

二、粮食生产“大托管”模式给乡村规划带来的挑战

(一)村落空间重构导致乡村风貌受损

“大托管”提升了乡村经济水平,促使了大规模乡建活动,破坏了大量传统建筑,且新建房屋在形式上盲目模仿城市建筑,忽略乡村地域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非必要的改变自然环境,破坏乡村传统肌理。 

(二)村落空间重构破坏传统乡村社会关系

粮食生产“大托管”模式从农田层面打破了村庄自身的封闭性,但是也破坏了村庄的结构和社会关系。原本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村落,在“农田土地平整”、“小田合并变大田”后,农田作为村落间的分隔带作用减弱,村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和开放,村民对村庄的认同减弱自然社会边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村落空间重构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村落空间重构会改变村庄文化的历史性、特色性和可传承性等特点。村庄撤并后,原来村落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会出现停滞。

三、多村整合规划模式构建

(一)乡村风貌保护

自然要素在村庄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工设施的建设依附于村庄的自然要素特点。因此农田合并后如何保留、发展、融合多村联合发展后,远期风貌控制是未来村庄联合规划的焦点和建设重点。合理规划设计乡村风貌,保护山、水、林、田生态格局,有利于区域内村庄未来的联合发展。乡村风貌包括:环境背景、空间格局、建筑宅院、景观要素等(图1 

 

 

(二)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大托管模式成功将乡村居民和土地解绑,乡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参与到村庄的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当中,第一产业的精细化种植和养殖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利用乡村剩余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第三产业在村庄联合之后,统一管理村庄建设用地给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三)村庄内部社会关系治理

农田合并之后,村庄规划以建设区域内共享村庄为目标,再造村庄精神和村规民约。在共享的基础上减少新旧村庄共用主要交通道路和非必要基础设施程度,利用道路网系统打造“合而不同,连而不畅”的道路空间,保证道路连通性的同时,避免过多产生过多的道路联系和交通冲突点,将公共服务设施按道路结构分配(图234)。

 

 


 


(四)历史文化传承

整合后的村庄更应该注重文化要素的挖掘和建设。既需要避免村庄在联合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独特性,也要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四、结语

随着“大托管”模式的推广,淮南市的大量村庄将会发生全方位的变化,村庄的形态、生活生产模式、人文和自然环境等综合变化会给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通过分析粮食生产“大托管”模式引导下村庄发展的机遇和困境,根据现状对村庄进行定位,从乡村风貌保护、产业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村庄社会关系治理等四个方面系统讨论了村庄联合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意义。研究表明,从乡村风貌保护、产业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村庄社会关系治理等四个方面构建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策略,有利于村庄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