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24
![]() |
本文为毕郁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发言的主要内容
毕郁,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 |
在应对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内容和粮食安全需求的过程中,古农业水利设施与周边的乡村共存共生,形成了固有的相互协调机制。本研究以安徽省寿县芍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农业水利设施的演变历程和延续至今依然发挥功效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未来永续利用和共生发展的科学路径,以期为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一、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共生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共生概念
“共生”(Symbiosis)一词,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Anton de Barry提出,最早的概念定义来源于生物学范畴。它指的是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状态,两者之间如何对对方产生有利影响,从而使得两者在同一空间、环境下得以共存、发展、成长。
(二)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之间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生产劳作方式的改进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古水利---乡村之间的原有共生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乡村逐渐不再依赖于古农业水利设施。同时,随着旅游化、城镇化的介入,一些存续至今的古农业水利设施逐渐转变成旅游地,使得古农业水利设施变成以旅游为主导,农业灌溉为辅的“观光型”农业水利设施。
(三)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的共生关系
人类运用工具建设水利设施系统,通过不断改变水利设施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来改善自身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排洪放水、解决干旱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
安丰塘,古名芍陂。目前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塘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其中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都江堰仍然早200年历史。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安徽省寿县安丰塘芍陂和与之相毗邻的戈店村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野调查,并结合半结构式的问谈、政府走访、文献收集。本研究坚持学科交叉的视角,将水利学、考古学、社会学、乡村规划学、景观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融合运用。
三、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共生模式
(一)空间关系的共生与融合
1、土地空间的共生
戈店村提出土地资源的整合政策,实施农业“大托管”,将戈店村中农户零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整合,将畸零的农田合并,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将土地承包给企业精英人群,由村集体进行监督,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化”的现象。通过土地空间的整合与芍陂的农业水利条件融合,形成农业-水利共生的有机整体系统。
2、灌溉空间的共生
芍陂在建成初期,对农业发挥了巨大的灌溉和泄洪功能,时至今日,历经千年的演化和发展,虽面积有所减少,但是仍然在贡献着巨大的农业灌溉效益。目前芍陂灌溉工程为戈店村的土地有效灌溉55000多亩,保证了戈店村的农业生产,充分发挥了芍陂的灌溉效应,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3、文化空间的共生
芍陂文化,形成于芍坡水利工程建成之时。芍陂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千年芍陂的发展和治水成就了独特的芍陂农业水利文化。水利农业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构成了芍陂文化。
4、生态空间的共生
芍陂可在降水充沛的时期蓄积储存雨水,在干旱时期通过闸口进行调节放水。芍陂在不破坏当地乡村的自然植被和环境前提下,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调节和优化,同时保护了芍陂区域间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形成以芍陂为核心的乡村水生态安全系统。
(二)产业资源的互补
芍坡拥有较多的产业资源要素,如水产业、灌溉业、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戈店村产业的单一性。戈店村通过汲取芍陂的产业资源要素,进而将乡村的电商平台、农业产物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循环共生的产业链。
四、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共生发展路径
(一)构建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的共生模式
在不破坏古代农业水利设施的生态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补充农业灌溉遗产的共生模式,增加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之间的联系。
(二)筑牢“村-地-水”循环共生圈
“循环共生圈”强调的是区域间共荣共生的有机整体,主张空间要素的双向流动。通过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三农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与古农业水利设施共生的范式转化
目前乡村和古农业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规划一般是以政府主导为主体进行主导和实施,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特征,导致乡村的主体人群与古农业水利设施的联系割裂开来,应将外生共生关系转化成内生共生关系,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和村民共同主导、“自上而下模式”与“自下而上”模式相结合。
五、结语
芍坡及周边乡村地区未来将从较单一的灌溉农业水利空间转变成为“村---地---水”共生空间发展模式。古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思想和技术对现今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拥有重要借鉴意义。乡村与古代农业水利设施相互依存的共生发展机制,为未来乡村与重大农业生产工程的和谐共生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