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2-11-17阅读次数:40
![]() |
本文为詹勇在“2022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乡村规划专委会年会(首届)”发言的主要内容
詹勇,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中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滇池作为我国的高原明珠,持续的屯田及水利建设,形成河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坝区农业,其持续屯田中的水利用持续影响聚落空间,所塑造出的村落体系、农业灌溉、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滨水空间等仍值得总结和利用。
1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聚落碎片化
滇池东岸指昆明都市区拓展中的呈贡新城为主体、连接主城区、晋宁区的坝区。一直到2010年前后,滇池东岸乡村聚落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农耕型聚落。2015年至2021年,昆明在环湖发展的思路下,对滇池东岸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迅速的城市扩张,2021年以来,昆明扭转发展方向,按照“离湖布局、远湖发展”的思路,突出流域外用地统筹供给。新格局下的滇池东岸农业景观迎来新的发展思考。
图 1滇池东岸聚落分布及主要河湖水系演变示意
资料来源:依据《滇池水利志》、《滇池地区历史地理》及地理数据高程自绘
图 2兴旺村航拍鸟瞰图(来源:自摄) 图 3海晏村航拍鸟瞰图(来源:自摄)
图 4 -a 1990s滇池东岸聚落分布图 图 4-b 2000s滇池东岸聚落分布图
图 4-c 2010s滇池东岸聚落分布图 图 4-d 2020s滇池东岸聚落分布图
2 利用水的聚落空间演进
依据滇池水位变迁和对水要素的利用,将历史时间段,分为元代以前、元明清时期及近代,由于现代滇池东岸城市开发建设加剧,农业水景观破坏严重,是需慎重决策的阶段。
(1)自然气候因素主导下的滇池水位变迁时期——元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穴居聚落,顺应自然,开垦农田”。
战国至汉代:“顺应自然为主,出现改造自然的农业水景观水利设施”。“造起陂池,开通灌溉”;“有池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故曰滇池”。
唐宋时期:“仍以顺应自然为主,人为农业水利用进一步开发”。“蛮至山田,殊为精好”。
(2)湖退人进、因势造田时期——元代至1980年代
元代:“人为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水利农业水景观及屯田农业水景观”“造金汁河……灌济全滇”。
明代:“中原文化融合及新生活方式的农业水景观”。“所谓养兵百万,不费民间斗粮也”;“峡中有水一方,独青潴。土人指为青鱼塘”。
清代至民国时期:“湖退人进加剧、耕地稀缺、河道水利密布”。“所开子河,大者建闸坝,小者修涵洞”。
民国至1980年代:“城镇聚落活跃,聚落与水网紧密结合,传统农业水景观发生转变”。
(3)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发展时期
1980年代-2000年代:“城镇化破环滇池及期东岸生态环境,传统农业水景观丢失”。
2000年代至今:“逐步恢复滇池的天然屏障,保持东南部地区农田设施可持续发展,探索现代都市与传统水系格局和谐共生”。
图 5清代六河总图
资料来源:引自古代六河图说
图.6明清时期呈贡县城山水格局图
资料来源:依据《呈贡县志》绘制
3 水利用的聚落空间表征
(1)农业生产空间
农业发展是影响滇池东岸水景观的决定因素。农业对聚落水景观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随水位变迁出现的坝区和台地丘岗农田,另一个是为保证聚落防汛安全及灌溉用水等修建的水利设施。
(2)生活空间与滨水空间
滇池东岸的聚落对水的运用包括捕鱼、水运、屯军、养殖等形式,并打造出相应的水景观来满足生活生产。农业生产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带动贸易往来和交通运输兴盛,大量聚落新增码头、驳岸、交易场所等聚落景观。
4 主要结论及建议
滇池东岸聚落水利用受到历史性的技术和自然环境限制,大山水景观和滨湖景观是传统的文化景观特色;发展演变中的农田开垦和水利建设产生的“聚落—农田—河流”的空间演变;随着持续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空间持续利用、生产生活利用和驳岸利用等典型的聚落水利用,对城乡统筹和人居环境保护传承具有一定的价值。随着城市化和滇池生态问题的持续发展,乡村聚落的保护发展仍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