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2-11-22阅读次数:165
2022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2)暨中国农村发展学会2022年会的国际农村发展分论坛顺利在线举行。本论坛以“国际农村发展的经验互鉴与启示”为主题,由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国际农村发展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承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协办。会议由农发会国际农村发展专委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徐秀丽教授和专委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芦恒教授共同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所的知名学者、青年研究者围绕国际农村发展“引进来”中的意义碰撞、“走出去”中的知识遭遇两个主题展开交流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教授以“面向未来的国际乡村发展研究:新趋势与新议题”为主题做主旨发言。李小云教授首先回顾了国际乡村发展研究的源起和发展过程,并指出中国逐步由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移动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新兴发展议题,并带来新的研究语境和范式,中国发展研究学者应对此予以关注。他建议,农发会国际农村发展专委会应以全球农业发展为核心,加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从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视角出发,开展如非洲、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切实推进国际比较乡村研究和比较发展研究,适时召开国际性会议,充分链接国际专家、平台、期刊等各类学术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和学术资源互动。
本次分论坛共遴选8篇优秀论文进行汇报交流。分论坛第一个专题聚焦“国际农村发展新经验:‘引进来’中的意义碰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芦恒教授分析了韩国城乡交流模式中呈现的行动者主体性、社会网络性、政治过程性三个特点,及其对中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计薇博士介绍了新一轮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在干预措施、整体预算、交付模式等方面的变化特点,从而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提供启示。外交学院杨瑶博士以澳大利亚甘蔗溪项目为例,分析了澳大利亚农村研发机构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公共产品、配合国家战略需要等机制建设的要素,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提供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吴沁哲博士指出,日本“农福连携”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全新的雇佣渠道和灵活的雇佣机制、稳定且优质的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环境。在多元主体参与、鼓励残疾人自主选择、发挥农协组织优势、创新匹配机制等方面给我国乡村发展带来启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副主编李玉恒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齐顾波担任评论人。李玉恒副研究员指出,农村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基于中国所处不同阶段进行也可以考虑从国别视角出发,在研究中要加强乡村系统与外部复杂网络环境系统的互动研究,引发了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如何适应社会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的思考。齐顾波教授指出,关于乡村发展的研究要从动态长期视角来进行,关注环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多重性影响。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处在不同的阶段,在引进来的过程中,如何厘清对中国农村发展的适用性价值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论坛专题二聚焦“国际农村发展新议题:‘走出去’中的知识遭遇”。云南大学杨斌博士基于中国在老挝的橡胶投资、香蕉投资和西瓜投资项目的实地调研,探讨了雇工、社区领导、土地中介、当地政府等当地利益相关者与不同周期的海外农业投资者的社会权利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马俊乐助理研究员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国内培训、海外示范、正式推出、成熟发展”的国际化进程,阐述了韩国新村运动国际化的经验,并展开中韩农村发展比较研究,提出中国农村发展经验国际化分享需要超越原有的系统性范式,而要关注边缘处。河北农业大学宋洋博士从协同治理的视角,比较剖析了欧盟与中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协同治理背后的微观行动逻辑,为中国乡村环境治理提供国际和地方经验。河南农业大学段佳依博士通过借鉴日本综合农协,为提高中国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性,释放乡村建设活力和乡村发展内生力提供思路,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应该着重将日本综合农协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同中国国内合作社具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中国农村发展的组织化之路。
《农业技术经济》主编、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毛世平研究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吕捷教授担任本环节评论人。毛世平研究员指出,在研究中提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同时,扎实搭建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国际乡村发展经验借鉴要考虑不同时期背景下的演进过程,并在如何选择以及为什么选择所研究的国别方面引发思考。吕捷教授强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单纯地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应进一步从东道国的角度思考如何分享中国在减贫等领域的农村发展经验,推动构建一套新的发展经验国际传播体系,以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分析视角提升乡村发展研究的现实价值。
论坛最后,徐秀丽教授与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蕊院长,以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俊研究员共同参与了会议的总结与展望环节。在平台建设方面,陈蕊院长指出各方共同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农村发展的经验研究值得关注。何俊研究员认为关于国别比较研究接下来可以从中西方国家在同一东道国农业投资的对比研究、一国对内与对外农业投资特点与机制的对比研究、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定量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徐秀丽教授从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理论贡献三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在国际发展研究与国际农村发展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清晰化,注重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提升,同时也要强调研究的社会价值,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现实多重背景下,国际农村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国家和国际意义,是面向未来的研究,在社会意义、方法、理论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2暨中国农村发展学会2022年会”是由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承办,于2022年11月18日-19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年会论坛以“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和六个分论坛开展研讨,吸引了全国各地上千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学者参加。